片名:《十二怒汉》(12 Angry Men)
导演:薛尼‧卢梅(Sidney Lumet)
主演:亨利‧方达(Henry Fonda)、E.G.‧马歇尔(E.G. Marshall)、李‧科布(Lee J. Cobb)、杰克‧克卢格曼(Jack Klugman)、埃德‧贝格利(Ed Begley)、马丁‧保尔萨姆(Martin Balsam)、杰克‧沃登(Jack Warden)、罗伯特‧韦伯(Robert Webber)、约翰‧费德勒(John Fiedler)、爱德华‧宾斯(Edward Binns)、约瑟夫‧斯威尼(Joseph Sweeney)、乔治‧沃斯科韦茨(George Voskovec)。
分级:普级
片长:1小时36分
上映日:1957年4月10日
评分:4.5星(最高5星)
你如果到维基百科查询“律政剧”(法庭剧),就会看到一张《十二怒汉》的剧照。这是法庭剧的经典作品,过去我一直没看,今天非看不可。如果你想教孩子抗拒同侪压力,这部电影绝对是一份最佳教材。
年中最热的一天,一组男性陪审员关在陪审室里分析论辩,他们要决定一名种族不明的少年的命运。该少年被指控以折叠刀杀害父亲,案发地点在纽约市。
这部90分钟黑白电影的场景,从头到尾都在市中心的一间陪审室里。它基本上传达给观众一些概念,包括合理怀疑、疑罪从无(除非罪证确凿,否则无罪)、公平审判、公民责任、道德境界、冷静、公正等等。这部电影很像舞台剧。它鼓舞也提醒我们,身为民主社会有自由思想、有道德的人应有的责任。
剧情简介
开场镜头从墙上那架失灵的黑色电扇上方俯瞰,告诉观众:这是最炎热的一天、没有空调,这些陪审员个个火冒三丈(热得受不了)!
当12名怒汉全部走进陪审室,镜头缓慢下移特写每个人,最后停在8号陪审员(亨利‧方达饰)。方达的脸令我困惑,后来我发现:方达的气质有点像克林‧伊斯威特,好比劳勃‧瑞福有点像布莱德‧彼特。
1950年代的社会充满偏见与无知。但我们也必须说,因为世上一切事物都是自相矛盾(每件事都有正反两面),所以我们大多认为,1950年代也是讲求道德礼节的最后十年。话虽如此,但12个人当中却有11个人,下意识都认为该案黑白分明,因为谁会想要待在“桑拿房”讨论一件大家都毫不关心的事?
只有一个人关心,就是8号陪审员,其他人都非常不耐烦及恼火。集体自满的人群凸显了方达的正义感与道德勇气,但方达并没有激怒他人,他仍秉持谦卑、诚实和透明的稳重态度。“我们讨论的是一条人命,我们不能5分钟就做出裁决。有想过我们错了吗?”
大家根据凶案的种种线索、证据和证物进行辩论,并重新模拟凶杀过程,例如,一个跛脚之人是否能在15秒内从房间跑到走廊,不可能!那远远超过15秒!
在纽约L线地铁的喧嚣声中,能听得到凶手的喊叫声吗?那个在法庭上没戴眼镜(但鼻梁上却有戴眼镜的印子)的中年女性目击证人,在半夜还能看到月台对面的谋杀案吗?她能透视行进中的电车车窗?
陪审员煞费苦心地辩证,我们也跟着他们一步一步了解案情。辩论中不时地投票表决,从开始的11票对1票,逐步翻转至相同票数(6票比6票)。
一位明星投手,出色的团队合作
1950年代的美国,谈论热门娱乐就如家常便饭。7号陪审员(杰克‧沃登饰)是个性格粗野、喋喋不休的“纽约客”及棒球迷,他稍后要去看球赛,比起被告少年的生命,他更加关心那场球赛,为了尽快达成决议,他竟中途反转裁定。当辩论程序看来是要延长时,他嘲讽道:“又多了一局延长赛”。
亨利‧方达是片中唯一的大明星(他还自掏腰包资助拍片),不过,其余陪审员也是当时好莱坞重量级的演技派演员。
我们可以从剧中人物看到一组传统造型:1950年代戴帽子和提公事包的白领阶级男性,以及上下班打卡的蓝领阶级男性。所有人都有两个共同点:每个人都抽烟、每个人都有男子气概。有能言善道的麦迪逊大道广告商(罗伯特‧韦伯饰);有戴着眼镜、冷静理性的股票经纪人(E.G.‧马歇尔饰);有情绪激昂、唠叨不停的小公司老板(李‧科布饰,他像是保罗‧纽曼与洛尼‧丹吉菲尔德的混合体),他与儿子不睦,从而迁怒于涉嫌弑父的少年,不将其送上电椅不罢休。
当7号陪审员为了赶去看球赛而改投无罪票时,先前曾遭7号陪审员威吓的移民钟表匠、11号陪审员(乔治‧沃斯科韦茨饰)突然发作,他义愤填膺地质问7号陪审员,凭什么如此玩弄一条人命。他提醒大家,在移民眼中,民主是多么伟大与值得珍惜。
10号陪审员(埃德‧贝格利饰)终于按耐不住,开始大放尖酸刻薄、阶级仇视的言论。他不断发泄仇恨,结果所有人一个接一个站起来背对着他。
就连那些认定这个少年有罪的陪审员,也不能认同这种极端仇恨的言论。尽管他们很多人曾脱口说出“这些人”,但当他们从10号陪审员的言论中意识到自己的偏见之后,没人再用过这个字眼。看到那一幕,我们对人性再度燃起信心。
本片精髓
这部电影从头到尾没有审讯过程,仅在开头快速带过一副无聊模样的法官交付陪审团任务,以及结尾法庭外简短的一幕。那名少年究竟有罪或无辜,并没有交代。
《12怒汉》整出戏都在对证据提出合理怀疑,它不是动作片,基本上表现的是以推理、礼貌、正直、公正、真实和善良来对抗情绪和偏见。剧中虽无打斗追逐的动作场面,情节却充满变化。
戏中人物不断发生激烈冲突,但电影并没有出现长篇大论的劝世说教,带头表现恶劣的父子关系、恶劣的偏见等人性缺陷的都不是深陷问题的当局者。3号陪审员欲将儿子疏离他的那股气愤发泄在被告身上,这种心理投射最终证明一个事实:愤怒是一种次级情绪。真正埋藏在他心底的是背叛的感觉以及与儿子发生口角带来难以弥补的裂痕让他很受伤。
最后,正是方达坚忍的性格(面对一面倒的意见,他不怕得罪别人,提出疑点,从未退缩),逐步启迪每个人自动地去探索真相、发现疑点。
《十二怒汉》这部电影将人类的美德与劣习、善良与邪恶表现得淋漓尽致。它告诉我们,宇宙终究是仁慈的,每个人都应本着最良善的心,尽其所能地去找出真相。
《十二怒汉》在1950年代的票房并不高,但如今却名列“网路电影资料库”百大史上最佳电影第18名。
责任编辑:茉莉
from 《十二怒汉》影评:独排众议的精神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