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8年07月13日讯】(大纪元记者李熔石综合报导)本届世界杯进入尾声,两支欧洲球队——法国和克罗地亚双双闯进决赛;而南美球队尽然没有一队晋级四强。这是继2006年德国世界杯后,四强席位再次全部由欧洲球队占据。国际足坛曾经的南美与欧洲分庭抗争的局面,明显在倒向一边。
南美和欧洲曾分庭抗争
上世纪90年代末之前,国际足坛一直呈现著南美、欧洲分庭抗礼的局面。欧洲五大联赛——意大利、英格兰、西班牙、德国和法国与巴西和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的联赛并驾齐驱;欧洲杯与美洲杯、欧洲冠军杯与南美解放者杯等洲际大赛,在国际影响力和竞技水平上,基本不相上下。
代表南美角逐世界杯的巴西、阿根廷等劲旅,其队内大部分队员都来自本国或南美其它大联赛,他们的踢球风格与欧洲球队的差异相当明显。阿根廷和巴西当时的华丽球风,让欧洲人羡慕不已,他们确实称得上是足球王国。
在南美足球最繁荣时期,南美球星都成名于本国联赛,或在世俱杯赛上受到全球的关注,再在世界杯上大出风头,接下来他们会到欧洲去赚钱。济科、苏格拉底、法尔考等巴西巨星,都是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后,陆续登陆欧洲淘金;阿根廷球王马拉多纳在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上,一举成名,然后加盟意甲劲旅那不勒斯,并将这支此前处于意甲中下游的球队,带上了联赛冠军宝座。
南美成未来之星输出地
但随着欧洲职业联赛日趋发展,其市场化运作越来越规范,欧洲各大豪门不再满足于,像以前那样等南美球员成名后,才将他们引进到欧洲踢球;而是将选才的机制前置,全面渗透到巴西、阿根廷等南美足球强国的基层,发掘未来之星。这就使得国际足坛格局,由欧洲、南美两极平行发展的局面,向欧洲方面倾斜,南美足球的生态平衡被打破。
梅西不满10岁的时候,就被巴萨的球探相中,开始在他身上投资,然后将其带入自己的拉玛西亚青训营。这样的投资对巴萨来讲,比引进成名的南美球星,会剩下很大一笔资金。就这样,大批的南美希望之星在尚未晋升到一线队,或刚在一线队崭露头角之时,就已成为了欧洲俱乐部的猎物。
其实,不只是欧洲那几大豪门到南美去发掘青年才俊,就是像葡萄牙劲旅波尔图和本菲卡这样的俱乐部也会这样做,而且已经成为这些俱乐部的生存之道。他们会将那些年轻小将们带到欧冠这样的舞台,一旦崭露头角,再高价将他们买给欧洲各大豪门。
甚至,大陆的中超俱乐部也会到南美引进球员。一般来讲,在欧洲踢球、处于当打年龄的球星,即使工资翻倍,也不愿意到中超发展。而那些无法到欧洲踢球的南美球员,则很难拒绝中超的高薪诱惑。在过去20多年里,球员转会国外已经为巴西获得了超过20亿美元的收入,其中约有60%的球员去了欧洲。
南美足球颓势逐渐显现
在这种背景下,南美国家成为了世界足坛的人才输出方,但他们是足球产业链的上游产业,并不是品牌的终端。球员在俱乐部和国际大赛的这两大关键环节的锻炼,全都被省略掉了;他们的青训体系也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
而欧洲俱乐部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下订单的。在他们的战术板中,欧洲人更加青睐南美的中前场球员。因为阿根廷和巴西等南美球员脚下技术好,身体灵活,非常适合踢7号、9号和10号这样的位置。而欧洲球队并不缺少中后场球员,欧洲人自己完全可以胜任。球迷们可以看到,本届世界杯赛上,阿根廷队的前场球星非常拥挤,而后场则缺少明星球员压阵,造成攻守不够平衡。
自1998年法国世界杯至今的六届世界杯,欧洲球队总共四次夺冠,南美只有1冠——巴西2002年夺冠;另外,六次世界杯24个四强席位,南美球队只占五席,2006年和今年南美球队均无缘四强。南美足球的颓势渐渐呈现出来了。
由于人才的大量流失,南美各国联赛的竞技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剧降,球市低迷,赞助商的投资自然也在减少。要想改变南美与欧洲足坛的失衡局面,南美国家就要想办法把优秀球员,留在自己国家的联赛踢球。但面对世界商业化的浪潮,想要做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责任编辑:郑煌
from 与欧洲分庭抗争不在 南美足球颓势渐显